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与媒体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蓝天下的挚爱
作者: 发布时间:2006/8/25 10:29:00 浏览次数:4291
    

扶贫济困,雪中送炭,历来是我们炎黄子孙追求的道义法则;厚德载物,自强不息更是扬子江人的气节所在!在市场经济大潮扑面而来的今天,扬子江药业所推崇的慈善为怀、乐善为本的自然法则,既符合爱国利生的“八荣”理念,又契合和谐社会的构建。且看----

                               蓝天下的挚爱
                       ----扬子江药业慈善之旅掠影


    爱,总是给人以温馨、抚慰和希望的感觉。在历史的长河中,生命有限,爱心无限,泊满爱心的“扬子江”,总是牵引着创造一种“和谐”新文明的热情。
  一部文明史,充满着蓝天下的挚爱,流淌着生命的暖流。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上,“扬子江”是一朵微不足道的浪花。可这朵小小的浪花,在强劲的春风里,温暖的阳光下,鼓起万道碧波,折射爱的光芒,为构建和谐社会平添一道生动的风景。
  人生的长河,不总是阳光普照,春光明媚,有时会遇到各种意想不到的困境,或是天灾人祸,或是病魔困扰。曾经有一个古老而绝望的声音在恸问苍冥,让贫穷和病魔远离众生,给我们以健康的甘霖和幸福的阳光!这凄怆的天问,至今余音袅袅,足以让后人体味到跌入困境中的人生,是如此的无助。
  如今,滔滔的扬子江畔,一个现代而高亢的旋律悠悠传唱----
  扬子江药业集团,这朵民族医药的奇葩,在徐镜人董事长的带领下,合着时代的节拍,高扬护佑众生的大旗,以报国的情怀和无限的爱心抒写着“慈善”的华彩乐章!
  此刻,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这个极具爱心和责任感的企业,沿着他们与时俱进、回报社会的时代足迹,一起去发现、思考、感悟他们的“慈善”真谛与诗意情怀。

                          一、 情暖一方百姓

   “老百姓的事,不仅是政府的事,也是我们的事,要时时刻刻搁在心里。”
                                                    ----徐镜人
  奔腾的扬子江,尽管在风雨与历史的磨砺下变得激流匆匆,慈善文化却仍然坚韧地沉淀下来,蕴涵着一种护佑众生的风范。
  扬子江,流淌的永远是一种爱心与豪迈。
  扬子江药业集团,也是这样一个永远对社会充满爱心和责任的制药企业。
  1971年,扬子江药业集团诞生在风景秀丽、人杰地灵的扬子江畔口岸。历经35年的风雨兼程,企业弥强,精神弥坚,理念弥贵,爱心弥盈。
  35年的历史,不算长,也不算短。扬子江药业乘着改革的春风,一路高歌猛进,综合竞争力第一,诚信第一,质量第一,一项项“桂冠”,一份份荣光,成为扬子江奔流不息,自强不息的写照。
  扬子江药业的发展犹如一道辉映天地的七色彩虹。在这种璀璨之中,扬子江药业集团的慈善会以它情牵百姓、搭建爱心的情怀成为其中的一大亮色。
  企业发展壮大了,集团决策者、董事长徐镜人思考着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植根于家乡土地上的集团得到了父老乡亲太多的关爱和支持,如今家乡还有不少地方依然还很困难,群众还很贫穷,企业能为他们做点什么呢?具有远见卓识的徐总果断作出了一项英明决策,拿出专款设立扬子江慈善会,把“护佑众生”的雨露洒向家乡大地。
  元旦,是辞旧迎新的传统佳节。每年的这一天,神州大地处处洋溢着欢悦温馨的新春气息。
  2005年的元旦,对于口岸镇的五保老人和帮扶儿童,似乎来得更加温馨、和谐。这一天,扬子江药业慈善会用专车将全镇上百名受慈善会帮扶的儿童,以及全镇所有的五保户老人接到集团总部与公司领导共度传统佳节。
  坐上专车,帮扶儿童的脸上立刻漾起了久违的微笑,宛如一朵朵迎春开放的梅花,因为她们知道,是扬子江慈善会给她们带来了新春的消息和祝福。
  当晚,扬子江药业集团领导和五保老人、儿童一起观看了慈善会组织的专场慰问演出。“因为爱着你的爱,因为梦着你的梦……”一首首充满挚爱的音符在演出现场回旋、激荡,五保老人们平时淡漠无助的眼神,在这一刻似乎重现了光彩,饱经岁月沧桑而弯曲的身躯,在这一刻也挺直了起来。
  他们终于明白党没有忘记他们,扬子江没有忘记他们。一位70多岁的五保老人更是喜极而泣:“还是共产党好,扬子江好啊,口岸有扬子江是我们的福气啊!”
  歌声久久回荡,五保老人和孩子们久久不愿离去。他们的心沉醉在扬子江,徜徉在和谐的春风里。
  在张马村,扬子江慈善会工作人员看到一位五保户蜗居在七八平方米的危房中。老人是一个地地道道、老实忠厚、一字不识的庄稼人。家里四壁皆空,土屋里,除了一张靠墙的木板床,就再没有任何值钱的东西,生活基本上靠政府救济。工作人员递上一份救济金,老人感动得就差点要跪下来,连声道:“谢谢,谢谢,扬子江真是大恩人啊!”
  离开张马,工作人员又马不停蹄地赶赴广胜,在乡亲们的指引下,他们来到一户特困家庭。这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户,低矮的土基房,昏暗的光线,门窗残破不全,风一吹,发出吱吱的响声,紧靠床边的猪窝发出一阵阵难闻的气味。三位50到90岁风烛残年老人和两位残疾人缩卷在墙角,目光滞呆茫然,处在昏昏欲睡的状态。看到此情此景,慈善会工作人员也禁不住难过起来,心头像堵了块石头,一下子沉重了许多。
  当得知是扬子江药业集团委派慈善会工作人员来看望他们时,老人们激动得热泪盈眶,哽咽得说不出话来。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慰问金,他们茫然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一声发自肺腑的“谢谢扬子江!”更是让在场的所有工作人员感到肩上使命的沉重和光荣。
  在爱心的驱使下,扬子江慈善会工作人员风雨无阻奔波在各村各乡寻找帮扶对象。
  2003年7月的某一天,一阵狂风掠过,刚刚还晴朗的天空,立时乌云密布,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打得人措手不及。此刻慈善会工作人员正行走在徐庄的乡间小路上,由于没有带雨具,一个个被雨淋得浑身湿透。
  在狂风暴雨的肆虐下,这条贯穿整个徐庄的泥泞土路,一下子像发了酵似的,变得滑溜溜、粘乎乎,一脚踏下了,便陷下去很深,很难拔出来,让人寸步难行。不远处,一些刚放学的小学生,不时被滑倒。由于雨势大,路难行,工作人员只好找到路边一户人家避雨。
  见是慈善会工作人员,乡亲们热情地递上茶水和干毛巾。工作人员一边擦脸上的雨水,一边询问乡亲:“你们怎么没有修条水泥路呢?”“怎么不想呢,我们想了好多年了,大家也想出点钱,把路修好,怎奈工程太大,大家太穷,村里只凑齐了几万元,还差几十万的缺口呢!”听到乡亲们的话,工作人员忽然若有所思。
  第二天,大家把徐庄老百姓关于修路的事向慈善会做了专题汇报,扬子江慈善会当场拍板,拿出100万元帮助乡亲们修路!
  乡亲们终于盼来“扬子江”的及时雨。三年来,扬子江慈善会共资助农村危房改造60户,困难户改水177户,修路十多条,总投入200多万元。现在,全镇农村大多数主干道都修成了雨停路干的水泥路,告别了过去“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历史,孩子上学,村民进出十分方便,有些村的村民甚至把“扬子江”出资帮助修的路命名为“小康路”、“爱心路”、“扬子路”。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更是贫困家庭脱贫的希望,不让一个贫困学生因贫失学,既是扬子江药业集团的希望,更是扬子江慈善会扶持的重点。每当高考结束,慈善会便发出公告,让那些接到大学入学通知书的优秀贫困学子前来登记,经过申请、对照条件审核、公示,慈善会都会将善款送到受助学子的手中。三年来,慈善会共资助贫困学生266人,使他们得以顺利完成学业。
  农村人口的因病致贫、因病返贫已成为农民致贫的重要因素。三年来,慈善会每年为口岸镇近千名低保户特困户购买了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为他们送上了保险卡,一些孤寡老人手捧医疗卡激动地说:“扬子江给我们送来了‘保命卡’啊。”
  在对困难群众进行物质帮扶的同时,慈善会还着重在丰富困难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上下功夫。在农村,老百姓看电影难,扬子江药业集团慈善会为因资金原因停工的镇农村电影放映队,添置了两台高清晰放映机,每年数万元的放映费也由慈善会赞助。
  这支“扬子江电影队”无论寒冬暑夏、刮风下雨,常年活跃在周边农村,不但给群众送去“文化大餐”,还把农业科技、婚育保健、法律法规等科普知识,向农民传播,深受广大老百姓欢迎。
  为鼓励农村文学爱好者进行文学创作,扬子江慈善会设立了“扬子江药业文学奖”,开展征文活动,动员广大文学爱好者积极投入文学创作,着力营造良好的口岸人文环境。
  喜庆的节日里,大多数人沉浸在欢乐详和的气氛中,帮扶对象们也不例外,在慈善会安排的专场文艺演出里,他们的欢声笑语一浪高过一浪。

                          二、 情洒华夏大地

    1998年,夏秋之交。
  那一刻,鄱赣大地,洪水肆虐,长江、鄱阳湖和赣江、抚河、信江、饶河、修河水位全面超历史最高,江西省、湖北省境内发生了本世纪最为严重的洪涝灾害。
  在那惊心动魄的日子里,党中央、国务院英明决策,全国各地和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大力支援,与洪魔展开了殊死搏斗。
  灾情重于泰山,疫情刻不容缓。消息传到扬子江,集团董事长徐镜人果断决策,不惜人力、财力、物力,全力支持抗洪抢险。
  时不我待。集团所有生产车间在第一时间开足马力,加班加点生产灾区所需药品,质检部门连夜检验,确保产品100%合格后,装车待发。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扬子江的领头人徐镜人亲上火线,带领着他的团队和600万元的药品,驱车赶赴江西、湖北等重灾区,在第一时间把药品捐赠给当地的卫生部门,及时缓解了灾区的疫情,为抗洪抢险奉献了来自扬子江的爱心。
  历史常有着惊人的相似。当1998年洪水成为记忆,五年过后,一场比洪水更可怕、更触目惊心的疫情向全国袭来!
  2003年,春夏之交。
  这一刻,因为非典幽灵的出现,2003年的春天变得云谲波诡。
  “感染”、“发热”、“死亡”,一个个可怕的字眼,不断冲击着人们脆弱的心理防线,各种消息像炸了锅似的传开,一时间,人们谈“非”色变。市场上温度计、口罩脱销,板蓝根、抗病毒口服液热卖,沉寂多时的药店再次火爆,一些不法商贩甚至哄抬物价、药价,大发“灾难财”。
  猖獗的疫情使人猝不及防,这场疫情像可怕的阴影一样,笼罩着960万平方公里的大地,考验着党中央和全国人民的智慧和斗志。
  在这个人心最为脆弱的非常时刻,人民听到了令人感到温暖的声音。扬子江药业在向全国发出无偿支援抗非倡议的同时,紧急启动防非应急预案,加大对非典有预防作用的抗病毒药品的生产,停产多时的板蓝根生产线重新启动,短短2天时间,价值500万元的抗非药品生产了出来。
  疫情如军情,机不可失。“怎样以最快的速度把抗非药品送到疫情最严重的广东?”有人提议走公路,用汽车送,有人提议走铁路运输。“太慢了!”怀着对人民生命高度负责的精神,徐镜人果断决策,不惜成本,连夜空运!
  第二天,价值500万元的抗非药品抵达广东,这些“救命药”有力地支援了广东的抗非斗争。
  这些抗非药品不仅平息了广东药品抢购风潮,同时抑制了药品涨价,从容重新回到了老百性的脸上。
  英雄的力量源自精神的力量。
  这种精神力量来自于一种责任,一种信任,一种召唤,一份爱心,来自于扬子江人生生不息的企业理念。
  2003年,历史记住这段激情跌宕的日子。
  2003年,历史记住这个惊心动魄的春天。
  2003年,历史同样记住扬子江人的无私奉献和拳拳爱心。
  长江滔滔,不舍昼夜。爱心悠悠,吐哺社会。扬子江人慈善的脚步不会停息。这一次他们把爱的目光投向了贫穷落后的大西部。
  在茫茫腾格里沙漠南缘,在巍巍祁连山东麓,在绵长的陇原腹地,黄河母亲的乳汁哺育了这方水土。这里峰峦叠障,沃野百里,风景如画。在这片西路军将士曾经洒下热血的厚土上,生活着一代又一代勤劳勇敢的西北人民。他们与干旱结伴,和风沙为友,跟沙漠做着不懈的斗争,像牛一样辛勤耕耘在这片浑厚的黄土高原上。
  就在这片“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石头跑”的贫瘠高原上,如今到处留下扬子江关爱西部健康行的足迹,回荡着扬子江人关爱西部的奉献之歌。
  为响应党中央西部大开发的号召,缓解西部人民缺医短药、因病致贫的现象,2001年至2003年,扬子江药业连续三年资助由卫生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广电总局、全国妇联和国家老龄委共同实施的“关爱西部健康行动”。
  三年来,“扬子江”关爱西部健康行动小组跋山涉水,行程3万多公里,向西部11个省、市、自治区的人民送医送药送知识,得到了当地人民的普遍欢迎和赞誉。三期活动累计投入4000余万元,其中捐赠药品价值2100万元,捐资665万元,援助希望小学22所、卫生院和卫生保健所15所,并捐资50万元支持“老人重见光明行动”,让一批老年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爱心无价、真情融融。声势浩大,影响深远,备受国内外瞩目的三次“关爱西部健康行动”,得到党和国家及西部人民的充分肯定,一封封感谢信,一面面锦旗,一段段佳话,树起了“扬子江”真情回报社会的丰碑。
  2006年4月,扬子江人再一次高举护佑众生大旗,启动了“全民健康教育行动”,配备健康快车,到社区、农村送医送药送健康,对医生、药店店员进行继续医学教育,对患者进行自我药疗教育。7月份,为支援防汛抢险,扬子江药业向江苏省红十字会捐赠了价值150万元的药品。
  “没有人民军队为国家发展保驾护航,就不会有改革开放的宽松环境,就不会有安定团结的社会局面,就不会有扬子江药业的今天。”怀着对祖国钢铁“长城”的无比尊敬和热爱,“扬子江”几十年如一日,在每年的建军节前夕,都要开展声势浩大的向全国各驻地部队赠药慰问活动。从雪山高原到南海前哨,从东海之滨到戈壁大漠,处处涌动着“扬子江”浓浓的拥军爱国情。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累计捐赠部队药品、物资近3000万元。
  1997年“七一”前夕,为欢送中国人民解放军驻港部队官兵进驻香港,“扬子江”出巨资协办了一台大型欢送晚会,并向驻港部队赠送了价值数十万元的药品。此举受到驻港部队司令员刘镇武、政委熊自仁高度赞扬,二位将军向“扬子江”回赠了“百年回归,普天同庆”的纪念铜匾。
  2004年“八一”前夕,集团董事长徐镜人随泰州拥军慰问团一行不远万里来到西沙群岛,慰问守岛官兵。此行,“扬子江”捐赠了价值20万元的空调及其他生活用品,用于改善守岛官兵的训练和文化生活,同时还捐资10万元在西沙群岛建起一座具有象征意义的国旗台。
  “扬军威国威,争名牌金牌”、“拥军楷模,医药之星”、“军民鱼水情,筑我南疆长城”……一块块镜匾,一幅幅锦旗,记载着“扬子江”心系长城、关心国防的拥军情,更寄寓着子弟兵和“扬子江”人的鱼水深情。
  深深植根于祖国医药之林的扬子江药业,始终胸怀产业报国、振兴民族医药事业大志,把自身的发展和祖国医疗卫生事业紧紧相连。自2001年起,“扬子江”捐赠500万元,连续五年资助“中华医学科技奖”评选。2003年,捐资设立“中国医师奖”。此外,“扬子江”还大力支持中华医学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药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吴阶平医学基金会、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开展的各类学术活动。

                              三、情驻高原雪域

    一条崎岖蜿蜒的山路,从西藏贡嘎机场到拉萨市。
  山上鹰在高翔,黄羊如飞,一川碎石大如牛,隐隐约约还见一些帐篷、炊烟、牧民……
  在这片绵延万里,充满着希望而隐藏着贫困的土地上,缺医少药,就像一个可怕的“魔鬼”,在贪婪地吞噬着藏民的健康和智慧。
  在西藏,传说掌管人间瘟疫和疾病的神叫“龙神”,不少人认定某一座山或某一块巨石为“龙神”的化身,认为在它的身上插上红柳枝,挂上经幡,献上哈达就能祛病免灾。
  这一天,一个“龙神”真的出现在青藏高原。他带着“求索进取,护佑众生”的企业理念来到这里,并且把一份来自扬子江的爱心洒在了这里。
  他就是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
  1995年11月26日,在这个严寒的季节里,扬子江药业集团和中国医学基金会、人民日报国内政治部组成“千里送温暖,情系扬子江”慰问团赴西藏,向藏民捐赠价值40万元的药品,徐镜人也随团出发。
  “你亲自去西藏送药?高原反应强烈,当心身体。”出发前,热心的朋友好心相劝。
  “能亲自去一趟孔繁森同志生前工作过的地方,体验一下藏族同胞的疾苦,也是人生一笔宝贵的财富。”徐镜人自有他的道理。
  当拉萨带着令人晕眩的苍凉和雄浑,以十分讲究的构图、色彩、光影和不可名状的美感,出现在慰问团面前时,大家便立即被深深地震撼了。
  深奥而神奇的西藏!神秘而又不可解的西藏!
  当汽车停靠在拉萨正阳旅舍,还没接触到高原的核心部位时,强烈的高山反应便给大家迎头一棒。由于严重缺氧,人民日报记者小闻刚上二楼,还没有站稳脚跟,就朝后一仰,重重地摔倒在地上,晕了过去。
  当时,面对昏迷者,大家禁不住面面相觑,一下子就意识到高原对人的深刻而严峻的含意了。
  对于高原,内地人很难体味它的严酷。拉萨海拔3660米,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60%,水的佛点仅在80℃左右,年平均气温在摄氏零度以下,在这样环境里,人类最方便的东西就是死亡。死亡近得触手可摸,就像你从旅行包里取一件小物品。
  美国人斯诺曾经说过,当你在高原寻找起初真实时,实际是在寻找死亡。
  “这是高原反应,刚来的人都会感到不适,特别是头痛,心律不齐,反应程度因人而异,大家不宜剧烈运动,以免加大身体的耗氧量,数天后,症状会逐步减轻。”听了藏民的叮嘱,大家的恐惧感才消除了一点。
  第二天上午,纪念孔繁森逝世一周年座谈会在西藏自治区党委组织部召开。徐镜人是唯一来自内地的企业领导,强烈的高原反应使他早上刚刚呕吐了一次,但他坚持边吸氧边发言。
  下午4时,拉萨市政府秘书长塔杰,堆龙德庆县副县长田立春陪同徐镜人走访当地的学校、牧民家、孤儿院。
  半小时后,汽车驶入堆龙德庆县,直奔乃琼镇岗德林村小学。
  岗德林村小学坐落在山脚下,300米长的校道凹凸不平,大大小小的石块随处可见,跨入校门,迎面是三间低矮的土坯房,这就是教室了。黑洞洞的教室,墙皮剥落,地是连水泥都没有铺的潮湿的泥地,窗上的塑料布被山风鼓动着,地上稀稀拉拉坐着数十名小学生,约摸八九岁光景。
  孩子们不约而同地起身,伸出幼小的手鼓掌,欢迎客人,掌声虽不大,徐镜人忽然感到自己的心被震动,甚至感到自己的肩上突然沉重起来。他迅速从身上掏出数千元现金,把它交到教师的手中,“高原地区的贫困主要是知识的贫困,这里急需发展教育事业,只有掌握了文化知识,山里的孩子才能尽快走出贫困,这点心意给孩子们添置一些课桌及学习用品。”
  28日下午,扬子江药业集团向西藏捐赠40万元药品仪式在拉萨市正阳酒店会议室举行。西藏自治区副主席顿珠向徐镜人献上了最能表达藏族人民情意的哈达,并将“学习孔繁森,千里送温暖”的题词赠送给徐镜人。自治区卫生厅副厅长桑马也向徐镜人颁发了荣誉证书。
  在西藏的四天时间里,由于高原反应强烈,徐镜人几乎是粒米未进,身体十分虚弱,喝口水都想呕吐,连雄伟的布达拉宫都没能去参观一下。
  徐镜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护佑众生”的旗帜,高高插上了青藏高原。

                                 尾  声

    古语云:“上善若水,福国裕民”。
  地球是茫茫宇宙的一粒石子,人类则是地球上的尘埃,离开尘世的天堂是没有的,人间需要的是更多的关爱。
  关爱有多种多样,有亲情之爱,爱情之爱,友情之爱,但这些爱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是一种小爱。人间还有一种大爱,这就是慈善之爱,因为她把爱心献给了社会上最困难的弱势群体。
  扬子江慈善会就是一种大爱。她扶贫济困,安老扶孤,助医助学,救灾救难,不去锦上添花,只作雪中送炭,以解人之难为惟一追求。她的慈善是以善心、爱心为道德基础的自觉自愿的行为,是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理念。她所弘扬的慈善意识、慈善理念,她所肩承的传播慈善文化的重任,足以说明扬子江人有着一颗善良的爱心。
  毛泽东曾说过,人做一件好事容易,难的是长期做好事。扬子江慈善会的工作就是年年做好事,长期做好事,从扬子江人身上,我们看到了民族美德的弘扬,看到了人的精神的升华。这是扬子江天空的一道美丽彩虹,是润物细无声的丝丝春雨。
  当今中国,经济的发展令世人瞩目,同时弱势群体的存在依然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现实。当春天正在向我们姗姗走来的时候,我们由衷地希望扬子江美丽的慈善之花,开得更加鲜艳,献身慈善的人越来越多,让困难的人们得到更多的帮助,让我们的社会更加和谐美好!
  道德经曰:“既以与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让我们一起走过心的藩篱,用我们的爱去抚平一个个弱势的心灵。
  因为,我们深信,蓝天下有我们最真挚的爱。

                            (原载《中国消费者》作者:刘良鸣  邵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