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新闻与媒体公司新闻
公司新闻
扬子江潮向大海
作者: 发布时间:2004/7/9 16:57:00 浏览次数:4403
               扬子江潮向大海
            
                             本报记者 龚永泉

                            先要和博士院士握手
    日前,又有两个博士后工作站落户扬子江药业集团麾下的公司,至此,扬子江集团已拥有3个博士后工作站,令人刮目相看。
    “我们的目标是打造有世界影响的知名公司。要把‘扬子江’品牌叫响,就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而要同知识经济握手,就要先和博士握手”,扬子江药业集团董事长徐镜人如是说。
    早在1998年,扬子江集团就率先在全国医药行业设“博士后工作站”,投资3000万元兴建了6000平方米的博士后科研大楼,购置了大批先进的科研仪器设备。对博士后工作站,集团有自己独到的理解:每位博士背后都有一位导师,每位导师的背后又有一个在学科前沿攻关的学术群体。一个博士的到来,可以带来世界前沿科技信息,集团的技术人员通过与之合作交流,更会获益匪浅。
    建站5年来,他们先后引进18位博士,有7人完成研究课题按时出站。从北京来的刘昭阳是第一个进站的博士,经过近一年攻关,精心遴选10余种中药组方,研制出具有理气活血、通络止痛功效的“冲任疏颗粒”,成为集团又一个广受欢迎的新药。潘金火博士从事的“黄芪、黄芩配方颗粒质量标准研究”项目,被科技部列为“十五”重大科技专项。如今,生物工程、海洋药物、靶向药物等一系列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科技新药,研制开发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扬子江的老总们出差在外,总要到当地的医药高等院校“走亲访友”。他们已与全国50多所高等院校、研究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先后聘请了150多名专家教授作为企业的“智囊”。近年来,每年都招聘100多名本科以上的专业人才,科技人才占全厂职工的比重高达76%。
    尝到了与博士握手的甜头,扬子江集团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同院士“握手”。2001年,集团举办了“医药发展院士论坛”,请来23位两院院士到集团共商发展大计。去年9月,集团又举办了第二届院士论坛,进行了18场学术报告和两场专题论证会。4天时间内,与集团达成合作研发新药项目33个。
    在这次论坛上,根据陆士新等院士的提议,成立了扬子江药业新药研发基金,用于资助符合集团研发方向的科研项目。这对分担科研单位风险、鼓励科研人员大胆探索和创新,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谈及两次出席院士论坛的感受,甄永苏院士深有感慨:“扬子江药业这几年发展太快了,令人振奋。他们很有战略眼光,与这样一个优秀的企业合作,让人放心。”
                            从中医药宝库中觅宝
    徐镜人心中有一处隐痛:在国际医药市场每年高达150多亿美元的中成药贸易额中,作为中药产地的中国仅占3%,而日本却占了90%;连研究中药不过十几年的德国,中成药市场的占有量也超过了我国!徐镜人常常在公司里讲这些数字,要求大家清醒面对这一严峻事实。
    “一定要从我国中医药几千年的宝库中把‘宝’挖出来,振兴我国医药事业”成为扬子江集团上上下下的共识。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他们就提出,要将我国传统中医药理论与现代化科技相结合,开发研制名医验方。1993年,集团根据中医泰斗董建华提供的集40年临床经验治疗胃病的验方,利用现代高科技,成功地研发出国家级新药“胃苏冲剂”,成为新药审批方法实施以来,经卫生部批准的第一个国家级纯中药新药。此方投放市场10年来,已累计实现销售近20亿元。
    几年来,集团开发的名医验方达12个,涉及胃痛、肝病、心脏病、高血脂、高血压、妇女经前期综合征等常见病、多发病。
    为了彻底改变中药生产技术的落后状况,告别传统中药“傻、大、黑、粗”的面貌,集团大力推进技术创新,促进中药的现代化,采用了现代化的一步制粒技术,使片剂的配方、搅拌、制粒、烘干一步完成,工效提高了6倍。中药提取综合防治楼、固体制剂楼、液体制剂楼在厂区拔地而起。国际先进水平的喷雾干燥技术,解决了药液干燥的难题,薄膜包装工艺取代了传统的糖衣或混浆包衣工艺,使产品质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集团年处理生药材的能力达万吨以上,成为我国最大的中药提取生产基地,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列为“全国中药提取生产样板工程”。
    目前,集团中药销售占50%以上,胃苏冲剂、黄芪精口服液、银杏叶片、脉络通冲剂等7个产品被列为“全国中药保护品种”,荜铃胃痛冲剂被列为全国中医院急诊必备用药。
                             为跨海越洋强筋壮骨
    常言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扬子人则是自找不自在。集团专门请来世界知名管理咨询公司对企业进行会诊,费用达500万元,但在所不惜。经过“不自在”的扬弃和磨合,集团的管理登上了新的台阶。
    近年来,集团平均每年有15种新药面世,其中一、二类新药占多数。一种新药从研制到投产,一般企业要有5至6年时间,而扬子江集团平均只用两年时间,并且当年新品占销售总量的比例达到30%以上。据国家有关部门公布的全国技术开发经费支出额前100名企业排序,扬子江列第五十五位,技术开发经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高达6.86%,居全国医药行业之首。
    要适应国内外市场对中药质量越来越高的要求,原料药物的生产必须规范化、集约化。扬子江集团相继在江苏宜兴、邳州、四川都江堰等地建立中药材绿色种植基地。目前,佛手、银杏叶基地1000多亩已建成。
    作为进军国际市场的先遣队,扬子江与印尼、美国客商签订了在境外合资办厂的协议,在北美、西欧、东南亚等多个国家设立了外贸窗口。胃苏颗粒在美国洛杉矶华人医药协会举办的高科技产品交流会上荣获金奖,并通过法国质量监督评价委员会的审核,被列为向欧盟市场的推荐产品。
    为了尽快做强做大,扬子江集团先后投入10亿元,在上海、南京、四川、北京、广州建设五大科研、生产基地。目前集团二期规划已进入提速实施阶段,将投入20亿元,建成6个生产基地,4个研发中心,把生产和科研的触角从“长三角”延伸到“京津唐”、“珠三角”等地,使扬子江药业成为国内沿江经济带最大的医药产业集聚群,成为进军国际市场的“桥头堡”。
    徐镜人自豪地说:“我们这条扬子江里的小鱼现在已经是可以跑出吴淞口的大鱼了。下一步要畅游东海,遨游太平洋,不但要迅速完成由内河物种向海洋物种的进化,还要繁育更多的具有扬子江基因的大鱼群,同国际大鳄一试高下!”
    扬子江药业集团2002年销售额为40.55亿元,去年为60.5亿元,今年将冲击90亿元。扬子江人还一举夺得“全国医药企业综合竞争力第一名”。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扬子江药业分布在大江南北新的“基因鱼群”名字里均有个“海”字:上海“海尼”、南京“海陵”、北京“海燕”、广州“海瑞”、四川“海蓉”……扬子江潮向大海,从“江”到“海”,就是扬子江人的意志和追求。

               (原载于2004.06.07《人民日报》第一版)